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长安寺萧红①接引殿里的佛前灯一排一排的,每个顶着一颗小灯花燃在案子上。敲钟的声音一到接近黄昏时候就稀少下来,并且渐渐地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长安寺萧红①接引殿里的佛前灯一排一排的,每个顶着一颗小灯花燃在案子上。敲钟的声音一到接近黄昏时候就稀少下来,并且渐渐地

问题描述: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长安寺
萧红
    ①接引殿里的佛前灯一排一排的,每个顶着一颗小灯花燃在案子上。敲钟的声音一到接近黄昏时候就稀少下来,并且渐渐地简直一声不响了。因为烧香拜佛的人都回家去吃着晚饭。
    ②大雄宝殿里,也同样哑默默地,每个塑像都站在自己的地盘上忧郁起来,因为黑暗开始挂在他们的脸上。长眉大仙,伏虎大仙,赤脚大仙,达摩,他们分不出哪个是牵着虎的,哪个是赤着脚的。他们通通安安静静地同叫着别的名字的许多塑像分站在大雄宝殿的两壁。
    ③厚沉沉的圆圆的蒲团,被打扫殿堂的人一个一个地拾起来,高高地把它们靠着墙堆了起来。香火着在释迦摩尼的脚前,就要熄灭的样子,昏昏暗暗地,若下去寻找,简直看不见了似的,只不过香火的气息缭绕在灰暗的微光里。
    ④接引殿前,石桥下边池里的小龟,不再象日里那样把头探在水面上。用胡芝麻磨着香油的小石磨也停止了转动。磨香油的人也在收拾着家具。庙前喝茶的都戴起了帽子,打算回家去。冲茶的红脸的那个老头,在小桌上自己吃着一碗素面,大概那就是他的晚餐了。
    ⑤过年的时候,这庙就更温暖而热气腾腾的了,烧香拜佛的人东看看,西望望。用着他们特有的幽闲,摸一摸石桥的栏杆的花纹,而后研究着想多发现几个桥下的乌龟。有一个老太婆背着一个黄口袋,在右边的跨骨上,那口袋上写着“进香”两个黑字,她已经跨出了当门的殿堂的后门,她又急急忙忙地从那后门转回去。我很奇怪地看着她,以为她掉了东西。大家想想看吧!她一翻身就跪下,迎着殿堂的后门向前磕了一个头。看她的年岁,有六十多岁,但那磕头的动作,来得非常灵活,我看她走在石桥上也照样的精神而庄严。为着过年才做起来的新缎子帽,闪亮的向着接引殿去朝拜了。佛前钟在一个老和尚手里拿着的钟锤下当当地响了三声,那老太婆就跪在蒲团上安详地磕了三个头。这次磕头却并不象方才在前面殿堂的后门磕得那样热情而慌张。我想了半天才明白,方才,就是前一刻,一定是她觉得自己太疏忽了,怕是那尊面向着后门口的佛见她怪,而急急忙忙地请他恕罪的意思。
    ⑥卖花生糖的肩上挂着一个小箱子,里边装了三四样糖,花生糖,炒米糖,还有胡桃糖。卖瓜子的提着一个长条的小竹篮,篮子的一头是白瓜籽,一头是盐花生。而这里不大流行难民卖的一包一包的“瓜籽大王”。青茶,素面,不加装饰的,一个铜板随手抓过一撮来就放在嘴上磕的白瓜籽,就已经十足了。所以这庙里吃茶的人,都觉得别有风味。
   ⑦耳朵听的是梵钟和诵经的声音;眼睛看的是些悠闲而且自得的游庙或烧香的人;鼻子所闻到的,不用说是檀香和别的香料的气息。所以这种吃茶的地方确实使人喜欢,又可以吃茶,又可以观风景看游人。比起重庆的所有的吃茶店来都好。尤其是那冲茶的红脸的老头,他总是高高兴兴的,走路时喜欢把身子向两边摆着,好象他故意把重心一会放在左腿上,一会放在右腿上。每当他掀起茶盅的盖子时,他的话就来了,一串一串的,他说:我们这四川没有啥好的,若不是打日本,先生们请也请不到这地方。他再说下去,就不懂了,他谈的和诗句一样。这时候他要冲在茶盅的开水,从壶嘴如同一条水落进茶盅来。他拿起盖子来把茶盅扣住了,那里边上下游着的小鱼似的茶叶也被盖子扣住了,反正这地方是安静得可喜的,一切都是太平无事。
    ⑧××坊的水龙就在石桥的旁边和佛堂斜对着面。里边放置着什么,我没有机会去看,但有一次重庆的防空演习我是看过的,用人推着哇哇的山响的水龙,一个水龙大概可装两桶水的样子,可是非常沉重,四五个人连推带挽。若着起火来,我看那水龙到不了火已经落了。那仿佛就写着什么××坊一类的字样。惟有这些东西,在庙里算是一个不调和的设备,而且也破坏了安静和统一。庙的墙壁上,不是大大的写着“观世音菩萨”吗?庄严静妙,这是一块没有受到外面侵扰的重庆的唯一的地方。他说,一花一世界,这是一个小世界,应作如是观。
    ⑨但我突然神经过敏起来--可能有一天这上面会落下了敌人的一颗炸弹。而可能的那两条水龙也救不了这场大火。那时,那些喝茶的将没有着落了,假如他们不愿意茶摊埋在瓦砾场上。
    ⑩我顿然地感到悲哀。
【注】萧红,中国现代女作家。其成名作《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后期代表作《呼兰河传》则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中描写北方小城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画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本文写于日本侵占东北期间。
(1)作者开头四段着力描写了黄昏时分的长安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背景,试分析第⑤段中的老太婆这一形象及在文中的作用。
(3)萧红的作品往往能够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最佳答案:

(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结构的基本能力.考查某一段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本段着力描写长安寺,交代了时间地点,形象概括出长安寺的冷清特点.渲染一种冷静清幽的环境氛围,这种感情基调是悲凉的,是充满悲伤的,在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2)此题考查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基本能力.此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老太婆这一形象是典型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代表,通过这个人物表现妇女同志的不幸遭遇,表现人性的愚昧.
(3)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回答时从同意和不同意这两方面回答都可以,关键是要言之有理.要做到言之有理就得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故答题时也可适当引用文中与人物形象有关的语句.

(1)①交待了时间地点,写出了黄昏时的长安寺昏暗冷清的特点.②营造了一种阴沉压抑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悲伤的基调.
(2)①这是一个年迈虔诚的中国传统妇女形象.这老太婆正是当时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她将自己对幸福与憧憬寄托在神佛的庇佑,是一种愚昧的作法.②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暗示了当时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的不幸遭遇,对他们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3)①作者通过塑造在长安寺里的各色人等,他们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之下,并没有自我觉醒,去改变被奴役的命运,这体现了人类的愚昧.②作者在这种环境中,神经高度紧张,心系国耻,表现了一种觉醒的意识;同时对国民在这种暂得的安逸中浑浑噩噩的状态表现了担忧与悲伤,体现了改造国民的灵魂的意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查看联系方式

邮箱: 2643773075@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